珠算是中华数学文化的瑰宝,珠心算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和珠心算教育教学实践都证实:珠心算具有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这是珠心算学习的总目标,而在不同年龄阶段还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1年10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为指导单位,上海珠算心算协会和台湾省商业会珠算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海峡两岸珠心算活动展示大会”,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
终身学习的珠算心算,一方面是指从幼儿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随终身;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参加到学习珠算心算的行列中来,只是价值取向不同。珠算心算适合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大中专院校财经类学生可以促进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发展, 以及对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所发挥的作用。
一、以开发早期脑潜能为目标的幼儿珠心算教学的普及
幼儿珠心算与小学珠心算在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开发幼儿早期脑潜能是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的主要目的。
幼儿珠心算课程的开发开始于1997年,由上海市珠算协会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共同承担的“珠心算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系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开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明确提出了幼儿珠心算的活动宗旨:“开发脑潜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指导方针:“在娱乐中学习珠心算,在游戏中开发脑功能”。
幼儿学习珠心算是建立在算盘独特的、科学的结构,以及珠算方法的直观与可操作的基础上,以此形成的表象操作能力是以珠心算为载体开发幼儿脑潜能的根本所在。
坚持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珠算和珠心算的同步是伴随着幼儿开始认数、识数的初期就开始了,在学拨1—9的过程中,就开始建立算珠的表象,并在加减计算中不断提高算珠表象的操作能力。“算珠表象”与“表象操作”是“珠心算”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建立算珠表象是表象操作的前提,而通过表象的操作(多笔数的加减听心算和看心算)才能提高算珠表象的质量,两者互为促进,同步发展。
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学习还体现在四个活动顺序中:操作摆弄(直观感知)——实际拨珠(实拨)——模拟拨珠(空拨)——脑中想拨(表象操作)。这个过程调动并运用了手拨、眼看、口念、耳听、脑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神经,启动右脑形象思维,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坚持“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体现开发智力的总目标。
直加直减是珠算与珠心算同步的最佳时机。形成算珠表象与表象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幼儿接触算盘,以兴趣入手,把它当作玩具,学具,可以直接动手操作。直加直减没有算理算法的要求,对实物算盘的操作可以直接过渡到表象的操作,由一档的操作(一位数直加直减5—10笔)逐渐过渡到两档的操作(一、二位数直加直减3—6笔)。这样既让幼儿轻松地入门珠心算的学习,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之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突破5和10的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幼儿很快就能形成珠心算的能力,达到中珠协幼儿珠心算九级鉴定标准(从05年至今达标率保持在95%至98%之间,课时安排为每周60分钟,分4个学期)。而且只要方法得当,用珠算来理解算理算法远比笔算来的容易得多。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幼儿通过直加直减来提高表象操作能力的过程与笔算学习不管在方法、手段、目标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概念式笔算的计算要求(幼儿只能学10以内)来限定珠心算计算的范围。当然在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过程还要兼顾幼儿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体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下,坚持两条主线并进。
2006年在对上海市区109个活动点的4983名大班幼儿的调查中(调查人数占珠心算学习总人数的50%):
你喜欢学珠心算吗 ?
【单选 喜欢(3593 ) 比较喜欢(1291) 不喜欢(93 ) 没填 (6 )】
你觉得学习珠心算过程
【单选 有趣(3597) 一般(1335) 枯燥乏味(42) 没填 ( 9 ) 】
学习珠心算对你来说有无压力
【单选 没有压力(3099) 一般(1819) 有负担(62 )没填 ( 3 ) 】
对你来说学习珠心算
【单选 容易(2460 ) 能够学会(2437) 学不会( 83) 没填( 3) 】
98.01%的幼儿选择了喜欢和比较喜欢,72.19%的幼儿认为珠心算的学习过程是有趣的,认为枯燥乏味的只占到0.84%,认为有负担只有1.24%,98.27%的幼儿选择了容易和能够学会,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儿愿意学,有兴趣学,也能够学好,这也正说明的幼儿阶段学习珠心算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
总的来说,幼儿珠心算活动是以兴趣为动力、游戏为手段、珠心算为载体,开发智力为目标的一项新颖的活动。幼儿珠心算学习的“主产品”是脑潜能的开发,伴随而来的“副产品”是数概念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以珠算心算为载体与数学教育结合,提升数学能力为目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
珠心算学习有提高型和普及型两种形式。开始于80年代以竞技为目的和以练为主的珠心算是一种提高型的形式,前提是学习珠心算必须拨打算盘很“娴熟”后才能转入到学习珠心算。追求的是正确和速度,正确和速度是检验算珠表象质量的标准。这种训练方法对竞技是有效的,智力开发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我国珠心算选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重点探讨的是普及型的珠心算活动,其宗旨是“在珠算上下功夫,在数学上见效果”。
2008年8月召开的全国珠心算教学研讨会上,与数学结合的珠心算教学方式已是主流。与数学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横竖式的转化,高低位的关系,用笔算计算的要求限制珠心算的位数与笔数,这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没有看到珠算心算真正的价值。作为普及型的珠心算其核心内容是数与计算,因此它离不开数学教育的大环境,再加上受到课时数的限制,要达到高效与减负的效果,必然要兼顾智力开发与数学能力提高。其关键是找到与数学教育的结合点,找到提高算珠表象质量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珠心算练习的度与量。作为一门有生命力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要体现珠心算课程的价值,要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要对珠心算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2006年5月以“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个珠算界、数学教育、数学史、科学史多学科专家对话、交流的一个盛会。大会全体代表郑重地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会议主题文件,把珠算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定位在“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后张奠宙教授联合了上海小学数学课本副主编黄建弘老师以及本文作者以“珠算:不该遗忘的角落”为题,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组送交了建议。之后在张教授以及数学教育界同仁的多方努力下,2010年修订出版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将珠算重新纳入小学数学内容。这是珠算界和数学教育界携手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虽然目前珠算计算还不能进入小学数学课程,但理念上的接受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为以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数学课标相呼应,课标中提到的算盘在体现十进位置制记数法中的作用,校本课程要更充分地挖掘与体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算盘是中国的重大数学发明。借助“半具体半抽象”的算盘,将实物的数量累计过渡到抽象的数码位置表示,把数字的认识变为算珠的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数位顺序及数位大小等清晰的概念。如教材中可以呈现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计量单位之间的变换、元角分与小数表示法及其计算等等,这些就是珠心算与数学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内容上说两者完全匹配;从时间上说增加了算珠表象的操作,减少了数学教学的时间;从效果上看突破了数学教学的难点,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珠算心算的计算优势,理解算理算法,提高运算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如理解了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就可以利用分节计算处理与笔算的关系。数的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计算基础。扎实的计算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多种计算方法,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②知道什么情况需要怎样的结果。③该用什么工具来计算。④具有正确、迅速的计算技能。
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珠心算与数学结合,在开发智力潜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所在,基于这个认识,珠心算还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了两轮实验。第一轮是2007年至2010年,以幼儿园学过珠心算的学生为学习对象,组合到一个班级中,由同一位数学教师教授数学课和珠心算课(每周60分钟),共完成了6册校本教材的编写;第二轮实验是从2011年开始面向一年级珠心算零基础的小学生,开始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学习,用一年时间完成上述幼儿珠心算两年的课程。这两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残障补缺,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教学实验的创新发展
加强推动残障儿童珠心算科研工作的力度,这是体现珠心算开发脑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向各界宣传的一个窗口;更是关注弱视群体,倡导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现代脑科学的实验观测到“珠心算加工采用视觉空间表征,而普通心算则更多采用语言区域”。这为语言区受损而无法形成数概念和掌握简单的计算的智障儿童开辟了一个通道,而董李凤美辅读学校十多年来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学校开展的“生活珠心算”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技能为目的,以生活珠心算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数学应用能力”的目标指引下,确定了9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形成了校本数学课程纲要,编写了“数前概念”、“数的认识”、“珠心算”、“图形”、“时间”等教材及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实验显示:珠心算教学有助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培养数概念;有助于提升儿童日常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协调儿童手眼配合能力提升大脑激活水平;有助于儿童发展语言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辅读学校学生残障程度越来越重,残障类别越来越复杂,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重度智障学生已占全校人数93.4%,其中言语语言障碍学生占36.63%、自闭症学生占32.70%、脑瘫学生占18.32%。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特殊儿童,如何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能,生活珠心算课题组进行了深化研究,提出了珠心算对不同残障的学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智力障碍儿童不仅可以借助算盘较好地掌握数概念,并且通过珠算口诀的记忆和操练,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数的加减运算;自闭症儿童学习珠心算是利用了其在视觉空间记忆方面的优势能力,而弥补其在语言能力上的不足;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珠心算学习直接利用算珠表象,采用视觉空间表征,借助算盘将其思维过程形象化,在补偿缺陷的同时也培养了数学的思维方法;脑瘫儿童可以通过算盘的操作达到康复训练,促进其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珠心算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计算,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适合的方法,以残障补缺,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目标,致力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寻根中华——华裔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深化。
自2007年起,协会承担了由国务院侨办主办,上海市政府侨办承办的“寻根中国相约上海——海外华裔青少年汉语和中华文化夏令营”项目中的珠算心算教学的任务。它对于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祖国和祖籍国的历史与现状、保持华裔青少年民族特性及促进海内外青少年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年来协会先后派出6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逐步完善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向来自美国、法国、非洲、澳洲、加拿大、印尼、菲律宾、泰国、毛里求斯等国的华裔青少年宣传与弘扬中华珠算文化。2011年协会派出老师随团参与“中华大乐园——澳大利亚营”,到澳洲进行了为期21天的教学与交流活动。
五、以益智健脑为目的的老年珠算心算活动在社区学校的尝试
2010年初,协会在徐汇区华泾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区学校开始“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的尝试,是上海最早探索“珠算心算健脑作用”的特色活动。此项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情感交流,增进人际交往,又发挥了健脑作用,同时也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协会探索服务社会的一个新亮点。
开发一门健脑课程。协会和社区学校联合开发了《老年珠算心算健脑活动教材》,是属于上海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生活与休闲系列生活保健类。教材以珠算心算为载体,设计了手指操、手指算、算盘操等体现老年人学习特点内容,以及手、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头脑运动,让记忆增强,促进健身健脑,。教材还融入了珠算文化、珠算小故事,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形成一个特色活动。老年珠算心算健脑活动从2010年初开始至今已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一项特色活动,越来越受到老年朋友的喜爱,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影响。学科带头人黄源镁老师总结了活动过程中的三个原则:老年人的珠算心算学习要贯彻健身健脑,愉快学习的原则(不能太累,不能太难,运用游戏);老年人在一起学习,互相交朋友;老年珠心算活动中贯穿动手、动脑、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她还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左右双手打算盘;坚持打算盘、手指算和珠心算同步开展;坚持互动学习,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坚持天天练。在实践中还形成活动模式:巡回宣讲,走入华泾镇11个居民社区;班级授课,每学期开设两个班,初级班和高级班;沙龙互动,避免了毕业就难再见,课程结束就停止学习的情况。
组织一支自愿者队伍。在活动过程中,一些珠算的爱好者和一些骨干学员逐渐组织成一支自愿者队伍。承担宣讲的任务,很多居民听完巡讲就现场报名参加学习;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把新老学员组织到一起,开展趣味比赛,交流学习经验;每年组织迎新年会,为老年人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还定期走进养老院,和老人们一起打算盘,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快乐。
搭建一个网络宣传平台。在协会的帮助与支持下,社区学校与徐汇区社区学院共同开发了“手脑并用,延年益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网上展厅。通过“珠算文化”、“课程建设”、“传承交流”、“学习互动”等栏目,来全面介绍珠算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介绍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中老年人中推广珠心算的学习,帮助老年人健脑健身;介绍华泾镇在传承珠算文化方面的交流和以“珠心算沙龙”为主的传承活动;通过学习互动栏目可以让参与者体验珠算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成立一所基地学校。2011年10月,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为重点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珠算文化,成立了一批“珠算心算教学实践基地”,包括幼儿园、小学、特殊学校、大中专院校、社区学校以及相关的社会机构中的代表,体现终身学习的主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而华泾镇社区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教研基地,为满足珠算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在更多居民中宣传推广珠算文化和促进益智健脑,学校将进一步挖掘资源,拓展空间,提高知晓度,让珠算文化走出华泾,走向更多的社区,发挥教研基地的辐射作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六、以促进财经类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和培养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大中专院校学习珠算心算思想的确立
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在会计人员职业技能中取消了珠算。上海还有10多所的大中专院校依然坚持着珠算课程的开设,因为校领导不仅看到了珠算的计算功能,更看到了珠算所具有培养和衡量财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教育功能。
从“终身学习”整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看,从幼儿到老年,其中青年、成年的一个重要环节——大中专院校却面临着如何来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的新课题,也就是在珠算的学习的同时同步学习珠心算。珠算心算在计算机时代不仅使财会人员在计算上有自控能力,有全面的计算能力,珠算文化的影响更是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出终身学习是珠算文化觉醒在当代的生动体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意义深远。珠算事业是全方位的,是整体的。珠算心算虽然具有计算功能、启智功能、教育功能,健脑功能,但在在不同的人群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坚持以珠算和心算同步学习为基础,这是珠算心算教学中的一项创新。珠算事业所覆盖的人群也是全方位的,从幼儿、残障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中专院校的财经、商贸专业的学生和珠算教师(包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学生)、社会上的财会人员、以及需要健脑的老年人,他们都是珠算组织的服务对象,珠算事业的方方面面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我们可以有一时一处的重点,但必须顾及到面。我们相信,树立起珠算心算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定能把珠算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珠算》朱希安 叶宗义 2000年3月
2、《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张德和 《上海珠算心算》228期 2011年11月
3、《幼儿珠心算教学探索》陆萍 《上海珠算心算》217期 2008年10月
4、《对珠心算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蒋志峰《珠算与珠心算》2012年2月